来源:发布日期:2017/09/13已有 824 人浏览
要说起刷电影差评,中外网友有着不相上下的“战斗力”。如果说中国影迷们偏爱使用豆瓣来抒发自己的观影感受的话,烂番茄网站(Rotten Tomatoes)则成了外国网友的爱。遇到喜欢的电影时,就“扔”个“新鲜的番茄”上去;要是看了大烂片,那就只能用“腐烂的番茄”来伺候了。
(图片来自:YouTube)
这本来是影迷们自娱自乐的事,但当烂番茄这样的影评网站影响力逐渐扩大了之后,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公司就不干了:就是因为你们天天给差评,我们的票房成绩都没法看了。
不过最新的一项研究则表示,这个锅我们影评网站可不背。
来自南加州大学娱乐技术研究中心的Yves Berquist在对2000年以来的电影评分及票房表现数据进行汇总研究后发现,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烂番茄网站的评分对票房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当把研究范围缩小至2017年的暑期档时,这个结论仍然保持一致。
今年夏天,市场中曾经出现了包括由“巨石强森”出演的《海滩游侠》(Baywatch)和《表情包奇幻冒险》(The Emoji Movie)等在内的“差评”电影,虽然有大牌加盟,但仍然阻止不了观众们众口一致的“烂番茄”评分。
不过与好莱坞声称的“差评会对观众的观影决策产生负面引导作用”的说法相比,Berquist的研究发现:
专业影评人和观众的评分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对那些票房表现特别好的电影来说,这种差异就更小。这意味着观众在分辨‘烂片’方面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了,他们会自己远离烂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寄希望于通过加入特效和大制作来提高票房成绩,但他们的这个希望可能要落空了。研究结果显示,影视公司投入的成本越高,他们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如今的观众并不会被所谓的“大制作”所欺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后来总是对娱乐产业的股票采取更加严格的态度。
类似的争议不只发生在好莱坞,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中,也屡次发生过制作方和影评人、观众评分之间的矛盾。
(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3年的时候,冯小刚曾因为《私人订制》在网上的口碑不佳而“炮轰”影评人和网友:
有一帮人,尤其什么豆瓣上的,都些大尾巴狼,假装懂电影,狗屁!还在那还说什么镜头蒙太奇,你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呀?
2016年12月底,有关豆瓣、猫眼被电影局约谈的事件不断发酵。影视制作方认为,豆瓣、猫眼等平台上的网友存在“恶意刷差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影本身的口碑;而网友们则觉得,作为面向大众发行的艺术作品,本来就应该接受来自多方的评价,不能把观众的心声定义为“恶意刷分”。
随后,《人民日报》评论部还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的文章,指出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拒绝批评无益于电影的发展。
然而在经历了这么大的风波之后,这种把电影的不佳表现推给网上评论的现象并没有减少。今年6月,电影《李雷和韩梅梅》的导演杨永春又在微博上发文,质疑影片在豆瓣上遭到“恶意差评”。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平台上有“水军”的存在,但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观众也只是从自己的观影体验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评价观点而已。
以最经常被点名的豆瓣为例,它的评分就是完全基于用户的打分。通过把用户从一到五星的评价换算为零到十分,加起来的总数再除以用户数,便得到了电影的评分。这个分数完全来自于程序的计算,中间不存在编辑的人工审核,程序每过几分钟就会自动刷新一次。
同时,豆瓣还引入了“非正常打分”的规避机制。如果系统检测出了那些存在异样的分数,便会将其剔除在评分之外。因此,尽管豆瓣的评分机制比较“简单粗暴”,但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加,单个评分对整体评分走向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在账号实名制作用的加持下,想要“恶意刷分”还是很困难的。
虽然在观众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下,这些评分并不能被当做评价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当观众的审美水平在市场的多年教育下变得越来越成熟时,这些原来被认为“业余”的评价正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重要。
(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归根结底,观众或是影评人的评分只是一个参考系,真正决定电影口碑的还是其本身的质量。制作方应该做的,不应该只是去质疑别人的中不中肯,在“群众的眼睛越来越雪亮”的今天,真的拍出了好片子,自然会遇到伯乐,将叫好与卖座同时揽入怀中。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华路105号多丽科技楼11层1105A房 本协会主管单位:中国互联网协会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深圳市互联网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曲网 电话:0755-83993902 QQ:876875198 电邮:876875198@qq.com